台灣新聞雲報

歡迎分享

歡迎分享

多元族群融合的台東    這款粽子皆有參與生活足跡

多元族群融合的台東    這款粽子皆有參與生活足跡

台灣新聞雲報]記者 陳灝/台東報導

南粽 ?北粽?簡單的分辨方式,南部粽特色就是水煮過後將葉片香氣全融合進粽子中,粽香味明顯,吃起來較為清爽,口感濕潤、米芯不明顯。北部粽的米飯以及配料皆翻炒過,口感較接近油飯,米飯粒粒分明。此外,在內陷的差異,南部粽是包入一整顆蛋黃,北部粽則是包滷蛋;以外觀來分辨,南部粽是葉面較寬、竹葉香較濃的竹麻葉,顏色普遍是葉綠色,北部粽則以桂竹葉包起來,顏色普遍是棕黃色。

粽子既然是端午節不可或缺的食品,自然也成為業績爭奪的一環。粽子的種類繁多,然而不少網友公認「餡料」才是粽子的靈魂。對於「粽子內餡」,發現「香菇」為普遍網友可以接受的食材,且許多粽子在製作中都會加入香菇當作餡料。另,豬肉與花生亦是很常作為粽子餡料的食材,有許多網友表示,自己其實可以接受粽子內加豬肉,但還是希望「瘦肉比肥肉多」,這樣吃起來才不會太膩。然而對於部分網友來說,肥肉才是能提升粽子滋味的關鍵。至於「花生」則是一項網友評價十分兩極的餡料。

每年端午節,大家都討論在南粽、北粽的話題,然而「月桃粽」也是常見的粽款。根據行政院農業部官方臉書貼文,台灣常見三款粽葉,包含月桃葉、桂竹葉與麻竹葉。客家粽就是以月桃葉包裹的粽款;最後和南部粽一般,入水中,煮得滋味「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另,追朔文獻記載,應該是出自清朝的乾隆時期,貢生朱仕玠的《瀛涯漁唱》,書中寫道:「角黍懸蒲俗共誇,漫驚蹤跡滯天涯。海東五日標新樣,兒髻環簪虎子花。」詩中的「角黍」是粽子的古稱;所謂虎子花就是月桃花,以其紋路花色像似虎斑而得名。可見於乾隆時期,台灣本來就有端午(農曆五月五日)取用月桃包粽子的習俗。

原民族群運用月桃葉的飲食型態,常見的也就是漢人俗稱部落粽,在排灣族以及魯凱族的吉拿富(cinavu)、卑南族的阿粨(abai),共通點是在其外用葉多採用月桃葉,其因是烹煮時容易散發香氣,也融入於內包裝;但由於區域及食材取得因素,不同原民族或同族各部落的風味獨特魅力差異仍反映於製作方法、包裝、食材。

由此看來,多元族群融合的台東,福佬、客家、原民三大族群在傳統的飲食文化皆有善用月桃葉的生活足跡。在現代社會結構裡,包粽文化也似乎隨著工商社會演進有了改變,「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是小事。」當節慶的粽子如同日常的三餐也可以用便利性的購買,傳統的文化與意義逐漸式微也應獲得關注。


歡迎分享~~

Facebook
Twitter
LinkedIn
WhatsApp
Email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