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雲報

歡迎分享

歡迎分享

心律異常背後的隱患  認識房室傳導阻滯

心律異常背後的隱患  認識房室傳導阻滯

記者王承綸/高雄報導

80歲的王姓阿伯平時有高血壓且伴隨心律不整,儘管在日常生活中並未有明顯不適,兩週前開始出現頭暈、氣喘、胸口不適及全身無力等症狀。前往高雄市立民生醫院門診就醫時發現其血壓正常,心跳卻僅每分鐘45下,經心電圖檢查,醫師確認為「第三度房室傳導阻滯」,並建議住院接受「永久性心律調節器」植入手術。

圖說:心臟調節器正面。(民生醫院提供)

房室傳導阻滯(Atrioventricular block; AV Block),是指心臟傳導訊號在房室之間的輸送受阻,影響心房與心室的同步工作。過度緩慢心跳,嚴重者甚至可能危及生命。房室傳導阻滯依據嚴重程度和症狀表現可分為三個等級:

第一度房室傳導阻滯:心房電訊號傳遞遲緩,但仍能到達心室,通常無症狀,無需特別治療。

第二度房室傳導阻滯:部分訊息無法傳導,導致心跳不規律。其中又有兩種分類:

類型一 (type I) : 房室間電路傳導漸緩, 以至於中斷。 多數患者不需治療, 但仍需定期追蹤檢查

類型二 (type II): 房室間電路傳導固定較緩, 但突然中斷。 多數患者有高度可能惡化為三度房室傳導阻滯, 須立刻就醫治療。

第三度房室傳導阻滯(完全房室傳導阻滯):房室間電路傳導完全中斷,心房和心室各自跳動,患者可能出現暈厥、呼吸困難,甚至心臟衰竭,猝死, 須立即治療。

對於二度II型及三度房室傳導阻滯患者,若排除其他因素仍心跳過緩無改善,則須考慮放置永久性心律調節器。該手術局部麻醉即可,將電極導線分別放入右心房及右心室後,心律調節器本體埋入上胸部皮下即可,手術安全性高,多數患者術後症狀顯著改善,如本案中的王姓阿伯術後心跳恢復至每分鐘60-100次,暈眩、無力等症狀明顯緩解,三天抗生素預防性治療後,順利出院。

圖説:心臟調節器反面。(民生醫院提供)

高雄市立民生醫院心臟內科李冠華醫師表示,現今科技進步,有多種心律調節器可供選擇,也可以透過“心導管”方式將心律調節器植入。提醒民眾,若出現心跳過緩伴隨胸口不適、頭暈或無力,應及早就醫。高齡患者、心臟病史者更要警惕,早期治療可有效改善生活品質。

歡迎分享~~

Facebook
Twitter
LinkedIn
WhatsApp
Email

更多新聞

外部連結

影音

廣告欄

廣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