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雲報]記者 楊翰 /台東報導
雨夜花,雨夜花,受風雨吹落地。無人看見每日怨嗟,花謝落土不再回。《雨夜花》由周添旺作詞、鄧雨賢作曲,是臺灣日治時期的臺語流行歌曲兼民謠。在臺東有一項農作物,也因為時間流逝及產業凋零,被人們所淡忘。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菊花代表了淵明的隱逸之氣,然而此時,是否還有人記得「臺東的三花」。
臺東糖廠的興衰見證臺東開拓發展的歷史,從日治時代的製糖株式會社到現在的臺東糖廠、鳳梨工廠,因為環境變遷而於一九九六年停閉,並於二○○四年通過發展成為東糖原創工廠,除了增加許多地景公共裝置藝術,也邀請許多工藝坊進駐,成為臺東文創發展的重要據點之一。
楊姓民眾回憶的說,在臺東糖廠停閉之後的翌年,農民為了再持續賺取收入,紛紛地將甘蔗田轉作種植杭菊,在起初的三、五年還能見到價格飛揚、農民爭先恐後排隊進入乾躁烘焙廠的盛況;然而在環保概念及消費意識轉變之下,碰上撞牆期,種植面積因而下滑;採收費工遇上勞工工資調整,加上資材價格等的舉上不下,逐漸凋零、沒落。
臺東縣縣議員林參天表示,歷史是可以借鏡的,臺東目前的農業現況是真的令人擔憂產業,中央及地方政府都應負起責任,不是話說的漂亮、數據美麗,就能搪塞過去;民意代表,是具有監督及建議權,不論是身居什麼職位,也應當去思量,不是躲起來,草草了事。現在主持的「後山黑狗兄」節目,就是要來與民眾互動、侃侃而談,也希望臺東的民眾,能關注周遭的生活事,一起來主持應有存在的社會正義。
臺東縣內的知本、太麻里大王、卑南初鹿、鹿野高臺等地種植為杭菊的種植主要地區,適值深秋採收。過去,堪為傳統且具觀光價值的是知本卡地布部落卑南族婦女的幫工制度,十餘人甚至於近百人在菊花田一字排開採收杭菊,邊唱著卑南的歌謠邊採菊,相當的壯觀;到了假日,人力更為充沛,田間採杭菊呈現忙碌景象;國小三、四年級小朋友也帶著小板凳,跟著阿公阿嬤下田採菊花。
臺灣並不產杭菊,目前所見的均為早年從大陸杭州引進,因而有「杭菊」之稱。農民感嘆,往年本土杭菊每台斤約一百元餘,大陸進口的約三十餘元,大陸菊花大量傾銷,令本土菊花難以招架,農民都只能賺點工錢糊口。
杭菊花期,一般可至約三到四週。走進花田,在杭菊清香又耀眼燦爛的的花景中,放眼瞭望中央山脈和太平洋間的漸層藍海,加上東部的藍天白雲的好天氣,煩躁心情瞬間一掃而空,是相當值得一訪。如今要再欣賞花海絕美大景,可遇而不可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