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雲報

歡迎分享

歡迎分享

卑南族人的卑南月「年祭」   建和部落辦理進階儀式

卑南族人,卑南月,年祭,建和部落,儀式

卑南族人的卑南月「年祭」   建和部落辦理進階儀式

台灣新聞雲報]記者 陳偉傑/台東報導

依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的114年歲時祭儀公告,卑南族人的卑南月「年祭」(Pinuyumayan  ’Amiyan)期間為自12月15日至114年1月5日。在此期間辦理的一系列相關祭儀活動以少年猴祭(Vasivas)和大獵祭(Mangayau)是最主要的部份,各部落也因祖先傳說的差異,區分南王系統與知本系統。因年祭的時間約從12月旬開始,因此又有「卑南月」的說法。

位於台東市建和社區的Kasavakan部落在1月1日至1月2日為期2日辦理年祭,其中的除喪儀式、新生兒介紹和進階儀式是凸顯部落社會化與族人情感鏈結裡的重要機制。今年雖沒有成年禮儀式,但仍在1月2日的下午辦理Cakuvakuvan進階Valisen儀式。在頭目、耆老與眾多的族人觀禮之下,新科的Valisen也換上新裝,當祝福的掌聲響起,族人一陣圍舞,象徵性的告一段落。

卑南族有著嚴格的會所制度與階層區分,展現在不同性別、不同年齡的卑南族人穿著。無論是短褲襯裙、草環花冠,衣飾的不同代表族人各自肩負的部落責任,也強化自己對於族群與文化的歸屬與認同。傳統上,卑南族的男子若進入成人會所,男子必須找一位老人作為教父kipuvalisen(擔任教父者之必需條件,除了在部落具有良好的品德與聲望之外,更重要的是其妻子必須健在。除此之外,擔任教父者不能與青年有血緣關係或同住一屋)。

卑南族的起源有「竹生」、「石生」兩種說法,「竹生」傳說以南王社為中心,「石生」傳說以知本社為中心;各部落也是由南王、知本兩社為核心,經遷徙居住後發展出其他各個部落。18世紀時,有一部分氏族遷居恆春半島,並順利在當地發展,將民族勢力又往南推進,稱為「斯卡羅」(sekaro),排灣語中有坐轎子的、被抬的人的意思。

卑南族年祭是卑南族人的新年,少年猴祭是部落歲時祭儀之首,猴祭完成後,其他祭典才能展開。通常,除了有特殊的事情外,幾乎所有在外的族人,都會回來參加,象徵團圓和族人通宵達旦歌舞慶祝新年的來臨,表現出卑南族人的向心力。


(廣告)

歡迎分享~~

Facebook
Twitter
LinkedIn
WhatsApp
Email

更多新聞

外部連結

影音

廣告欄

廣告頁